「真金在烈火中煉就,勇氣在困難中培養。」每個人對勇氣都有不同的體會。三名澳大人在生活和求學路上面對難題時,勇氣給了他們怎樣的力量迎難而上?

挑戰越大,勇氣越大

蔡繼有書院副院長齊亞寧博士在2011年取得生命科學博士學位之際,面臨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擇。她讀博期間一直做微生物中的酶以及信號通路研究,畢業時很多同學都選擇從事博士後研究以留在高校發展,她思索後決定進入一間國際企業的研發中心,投身產品研發的工作,「我想嘗試不一樣的東西,更想去看看『象牙塔』外的世界。一開始我並不確定自己能否轉行成功。但越是有挑戰,越激發我想要戰勝它的勇氣。」

經過幾年在業界的磨練,2014年齊博士再次接受人生的新挑戰, 加入澳大並在蔡繼有書院擔任書院導師。這一年,澳大全面推行住宿式書院系統,實踐全人教育模式。她說:「雖然創院初期有各種困難,很多東西完全未知, 如同摸黑走夜路。當時的蔡繼有書院創院院長龐百騰教授一直激勵我們,「We who make history!」他當年這句話也給了我們導師和同學極大的信心和勇氣。八年過去,住宿式書院系統已經成為澳大的辦學特色之一。跳出舒適區,接受困難和挑戰,也是我生活中很欣賞的勇氣。」

研究出來的勇氣

電腦及資訊科學系應屆畢業生張羽惟在大學四年級時,留意到疫情下大家需要佩戴口罩,人臉識別與檢測系統因此無法使用,於是她在大四時決定以「人臉口罩的識別與檢測」為畢業設計項目。

為了這個項目,張羽惟需要在戴口罩人臉識別數據集上進行大量實驗,項目十分艱鉅且繁複,但她還是鼓起勇氣堅持下去。經歷過無數個通宵達旦,她的研究最終成功。「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要退縮,應積極思考應對方法,而不是只思考困難本身。」這股精神使她在學業方面攻克了許多難題,還獲科技學院頒發「最優秀畢業設計項目獎」,令她未來更有勇氣繼續走在追夢路上。

張羽惟今年八月赴美國耶魯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她說會繼續拿出大學時做研究訓練出來的勇氣面對未知: 「不忘初心,堅定信念,目標終會實現!」

在文字中探險

余承展是中國語言文學系三年級、曹光彪書院的學生,他出生時因腦缺氧導致腦癱,雖然智力與常人無異,不過從小就行動不便。「我小時的夢想是踏遍世界各地看風景,但我的身體狀況不允許,只好退一步,在文字中探險。」余承展的志願是成為作家,身體的障礙阻擋不了他追求理想,在高中時他還憑優異成績,通過「校長推薦入學計劃」入讀澳大,踏出追夢的第一步。

熱愛文字創作的他曾猶豫是否競選澳大學生會文學創作社編輯部部長,起初他也擔心無法勝任,加上他知道競選時要發表一段宣言,所以十分糾結。後來他轉念一想,決定鼓起勇氣提出發表文字宣言,結果獲該社接納,最終成功當選。在生活和學習常遇不少挑戰的余承展,一直都沒有氣餒並積極面對:「我認為敢於接受新事物和踏出舒適圈,就稱得上有勇氣。」

文章來源: https://e-myum.co.um.edu.mo/umreporters_aug2022/

蔡繼有書院副院長齊亞寧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