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繼有書院大二學生蔡金慧

十二月十九號至二十五號,我有幸加入浙江大學國際校區交流團,參訪海寧、嘉興、杭州、上海,深入瞭解四地市民及浙大學子的生活。

由於課程與行程時間的衝撞與否,全程參與活動的基本只有蔡繼有書院的學生。所以,這次旅程,與其說是“交流”,不如說是我們院生單向的“體驗”。這次體驗,收穫頗豐,將個人感想加以概括,大致是“城市漫步”與“創新意識”。

城市漫步

我非常贊同行程末報告分享裏一位同學的説法:旅行與旅遊有本質區別。“行”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遊”是舟車勞頓中的匆匆一瞥。毫無疑問這次交流屬於前者。

一如住宿。旅程前幾日,我與同行的十位女生入住浙大國際校區一號書院。書院為單人間形式,十二人共用一個客廳與洗漱區域、小廚房。一個宿舍區如同一間小公寓,既有私人空間帶來的安全感,亦具小家庭的溫馨感。尤記剛到達的第一日,女生們心血來潮,圍著鋪滿夜宵的客廳餐桌,一邊用電視觀看影片,一邊聊到天南海北,直至夜深,潛移默化中締結情誼。

一如餐飲。我們曾多次在海寧校區、紫金港校區的學生餐廳用餐,置身於該用餐環境,仿佛便融入浙大學子的日常生活。兩個校區,前者年輕,餐廳的裝潢、餐具、菜式也散發著濃厚的現代氣息;後者歷史悠久,餐廳則具有上世紀末的素雅風韻,不由令我遙想起初中時代三點一綫、忙碌而充實的生活……

寬鬆的時間安排,別具一格的行程設置,讓我們有更多時間深入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遠離了人頭攢動的熱門景點,在海寧,我參觀王國維先生、徐志摩先生故居,深感地靈人傑;在杭州,我漫步于緊靠居民區的商業街道,跟隨當地人的步伐,尋獵美食;在上海,我則在外灘對面,穿梭於一幢幢老式建築之間,聼鐘樓空靈的鳴響,看城市上空電綫縱橫交錯。

時間短暫,不足窺探城市全貌,我卻以最生動、深刻的方式,描摹出對城市的印象

創新意識

一周內,我們一連參觀了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嘉興科技城展示館、杭州市城市規劃展覽館、中國人工智慧小鎮、華爲全球計算研發中心,每至一處,無不被這片土地科研創新上的成果所震撼。我想,科技創新意識已深深在這片土地紮根發芽——各市、各地無一不致力打造智慧城市,將之視爲作城市規劃之核心。

這點,直觀地反映到書院生活中。浙大國際校區的書院裏,科技創新意識隨處可見。一如門禁系統。初抵達書院,辦理住宿手續時,我發現,除了傳統的晶片卡解禁外,還安置了人臉識別設備,徹底免除取卡、拍卡、收回等繁瑣動作。我突發奇想,詢問生活導師:“掃臉系統是浙大學生自己研發的嗎?”得到肯定的答復。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我曾聽聞內地頂尖的高校,會直接將學生的研究成果用之於學生,便利學生生活,如今親眼目睹,驚訝之餘,不由心生敬佩。

再如洗衣房。浙大引入了共用經濟的產物之一——共用洗衣。洗衣機、烘衣機與智慧設備鏈接,學生可以直接使用手機程式,進行遠程預約、綫上設定及支付。遍佈各處的移動支付、與移動終端配合使用的列印服務……不僅在浙大,互聯網產業在內地的高校可謂發展得風生水起。雖不時能聼到內地學生詬病道“操作繁瑣”、“徒增經濟負擔”,但我認爲,這是產業發展途中大膽、值得肯定的嘗試,想必將來,這些服務經改善,定能更加人性化。

反觀澳門、澳大,在互聯網產業、智慧產業方面,稍顯薄弱。照理說不應如此:澳門亦有自己的移動支付平臺、外賣平臺,也緊隨內地的腳步,陸續上綫乘車掃碼、綫上業務辦理等服務;澳大有諮詢與通訊科技部,為學生提供了移動列印等諸多綫上服務。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校,都在竭力利用科技,造福市民、學生,可成效頗微,究竟是爲何?

我思來想去,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澳門本土缺少騰訊、阿裡巴巴類似的互聯網龍頭企業。如上述的共用洗衣,若沒有微信程式、支付寶程式兩個平臺,不少類似的小型智慧企業便難以推廣業務、存活。騰訊、阿裡巴巴等企業,其雄厚的資金、實力,使之能與政府部門合作,將跨領域、多方位的互聯網業務進行統整。再以移動支付爲例,在澳門生活的幾年裏,我親眼見證微信支付、支付寶從無到有,入駐澳門幾乎所有商鋪,並稱能自動進行匯率計算。可我一嘗試,發現該功能只對內地實名認證用戶開放——基本仍是為內地遊客服務,而實名認證這一環節,在實施嚴苛的隱私保護制度的澳門,恰恰難以推行。也因此,在澳門,許多智慧產業,其服務或是單一而獨立,或是被限制在局域網中。

從這個角度而言,澳門智慧產業發展的前景是樂觀的。18年,騰訊在香港推出名爲“香港錢包”的業務,這是一個基於微信,雙向的,跨境的,且能自動計算匯率的移動支付功能。據悉,騰訊公司正積極與澳門政府部門進行溝通,望將“香港錢包”的形式複製到澳門,阿裡巴巴集團在這項業務上也正與騰訊進行角逐。希望在未來,智慧企業能在澳門蓬勃發展,真正落實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便利市民生活。